前9个月国外企业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0%
美食 2025-04-05 14:14:11 510 0
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僅能透過食物吸收,並經由血液帶至黃斑部。
一星期後,1月20號星期日,響莫斯科,有數十萬市民響紅場外面集會,聲援立陶宛。點解?槍打出頭鳥,你做第一個,蘇聯即刻打死你先。
當選第二日,就宣佈獨立,打響前蘇聯獨立運動的第一槍。嗱,我分享歷史故事咋。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把心一橫,想通過民主改革重振旗鼓,不過佢太過自信,結果喚起各地獨立運動。蘇聯對立陶宛實行經濟封鎖,民心隨即不穩。事源去到1980年代末,蘇聯經濟崩潰,再加上爆左個切爾諾貝爾,偏偏政府只係識得講大話維穩,唔識救災,於是人心渙散。
槍打出頭鳥不過,之後成年,都冇第二個加盟共和國夠膽跟機。如何合縱連橫,點都要諗下。是時候我們所有人站起來反抗貪婪的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以及喜好永久戰爭、自私的政治人物。
在桑德斯表態前,她決定親自出來參選,並主打反戰議題。在當時一則助選短片中,加伯德表示桑德斯了解戰爭所帶來巨大的成本,因而反對伊拉克戰爭。文:張宸邦(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歐美關係研究,曾任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報社專欄作家)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剩下460天,民主黨第二場辯論大會於當地7月31日晚間落幕。加伯德首次獲得全國選民關注,是在2016年主動放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的副主席一職,並公開支持當時尋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
「她以違法使用大麻為由讓1,500人身陷囹圄,而被問到自己是否使用過大麻,則嘻笑以對,」加伯德緊接著說「她違法將囚犯留在監獄裡,即使他們已經服滿刑期,只為了要壓榨他們成便宜的勞工。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加伯德與2016年尋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伯尼.桑德斯 三年後的今天,加伯德看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違背競選諾言,並未減少美國的干涉主義式(Interventionist)軍事活動,從支持以色列納坦尼雅胡(Netanyahu)政權對巴勒斯坦人的迫害、大量銷售軍武至沙烏地阿拉伯供其在葉門展開種族屠殺的行動、片面退出伊朗核協定(Iran nuclear deal),到透過經濟制裁直接干涉委內瑞拉內政等等。
」 Following the last two debates, Tulsi has spiked to #1 in Google Trends, showing America is hungry for her message of ending wasteful wars and the nuclear arms race. Join us to ensure she makes the donation requirement for the September debate #DemDebate https://t.co/pcTHp1M8ei pic.twitter.com/x4FS7oVK5P — Tulsi Gabbard (@TulsiGabbard) August 1, 2019 第二場辯論後,全美國都在搜尋「圖茜.加伯德」這個名字,儘管主流媒體一再冷落這位來自夏威夷的眾議員,加伯德的網路聲量仍在辯論會後無人能及。」在一群夏威夷支持者的見證下,圖茜.加伯德的總統競選之旅伴隨著夏威夷溫煦的風靜悄悄地展開。根據主流媒體民調統計,加伯德的支持度目前只落在1.3%,屬於倒數位置。然而此次辯論會中,加伯德毫不留情地揭露哈里斯在擔任加州總檢察長(Attorney General)時的種種惡行。
並且只獲得10.6分鐘的辯論時間配給,遠遠不足拜登的21.2分鐘以及哈里斯的17.7分鐘(註:平均時間為12.4分鐘)。她相信桑德斯將把美國政府長期浪費在政權顛覆戰爭(Regime Change War)上兆的花費,轉而投資在社區、健保、教育以及環境等民主黨應該在乎的領域上。與前一場相比,此次辯論會並無增添辯論深度,除了拜登(Joe Biden)尷尬地背錯稿與父權主義式地對哈里斯(Kamala Harris)說話引發討論外,主持人嚴格的時間管控遭受批評,候選人們含糊的應對則使選民摸不著頭緒。」最後,在一陣騷動夾雜著歡呼聲中,加伯德冷靜地說:「無辜的人成為死囚,只因為妳不願意公開能洗脫他們罪名的證據,直到法院下令妳公開。
2016年的低投票率(55.5%)很大部分歸咎於這些桑德斯選民不願意出來支持希拉蕊,而加伯德甚至為了桑德斯辭掉權高位重的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一職,象徵一種不團結的表現。「身為夏威夷陸軍國民衛隊(Army National Guard)的一員,且曾身在伊拉克戰爭的前線,我了解戰爭帶來巨大的成本,無論是對美國國民而言,抑或對於他國人民來說,都是一種長期的煎熬……。
然而,對於建制派支持者而言,桑德斯和加伯德是背叛民主黨的叛徒,他們與他們的支持者是造成川普掌權的主要原因從這個例子我們仍可看見:當人們對領導者的能力有所懷疑時,性別經常成了「戰犯」,並且進一步地指涉該性別所有人都不適任。
未來男學生將可穿裙上學,所彰顯的性別意涵在於:裙裝不再是生理女性限定,男性著裙也可讓彼此學習如何認識、尊重想要穿裙的男性。但顯然男裙週作為暖身活動,的確發揮了影響後續校園決策的作用。以過去較廣為熟知的髮禁為例,教育部在1987年宣布解除,改由各校自行決定髮型標準。台南女中和台中女中的學生,過去都曾(時間點分別在2010年以及2015年)為了能夠穿著運動服短褲而發起連署,並在校園內的公開場合集體脫褲爭取自主權。2005年再度發函給各公私立高中職,表示各校不得在校規中規範學生髮式,但至今仍然有些學校存有髮禁的規定。公共空間的男女圖示即是最好的例子。
前者延續了先前學生在校園民主上的行動能量,也更進一步打破服裝性別化的二分現象。從男裙週到校園服裝儀容規定的修改,雖然影響的範圍只在個別校園內,仍可期待後續效應在其他的中學校園裡遍地開花。
由此可知,穿著打扮成了人們相互判斷彼此性別的重要線索,服裝也因此性別化。在性別研究裡,有個基礎概念稱為「做性別」(doing gender),主張人們所認知到的性別往往不是來自於當事人與生俱來的狀態或某一性徵,而是來自於他在日常生活裡的實踐。
而這也正是民主社會裡,常見的決策制定過程。此舉一出引起其他高中迴響之外,也有家長團體到教育部外袒胸抗議,認為板中這樣的做法是錯誤引導學生認為男學生穿裙就是性別平等。
將女性與裙裝劃上等號這樣的刻板印象,進而貶低女性能力者在政壇最為鮮明的例子,莫過於辜寬敏曾在2006年拜會謝長廷時脫口而出的「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帥」。深化校園性平教育的角力戰 至於家長團體認為男學生著裙無法促成真的性別平等,這樣的說法較為接近反動的修辭。換言之,性別是透過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穿著打扮、聲音、舉手投足等行為「做」出來的。此刻不容掉以輕心的是,保守勢力或家長團體顯然對服裝儀容的鬆綁不滿,未來他們如何持續以家長參與之名,延遲甚至是反對性平教育在校園的深化,是年輕世代的學生以及性平團體無從迴避的挑戰。
這兩場集體行動的難能可貴,正如同童昱文在下方引用的參考文章所言,「我們的決策體制長期被老師、行政等特定群體所壟斷,學生並沒有(或只有極微小的、根本沒有實質影響力的)校園事務決策權,甚至許多學校的學生連提案到校務會議的權力都沒有。新北市板橋中學學生會於今年5月舉行男裙週,校方6月底召開校務會議後,決定大幅放寬男、女的制服限制,新的學年開始男學生也可著裙上學。
儘管圖示本身並不具備強制力,卻會一再加深我們的印象與認知,認為穿裙者等同女性,女性才能進入到特定的空間(如廁所或更衣室)。然而,對於當前與未來的性別平等運動不可不慎的是,這樣的團體未來如何以家長之名持續介入校園性平教育的推展,勢必會是漫長的攻防。
這樣的反思與行動其實也呼應了女性主義所提出的一個口號「個人即政治」(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主張個人層面所遭遇到的事情,背後也都有著種種制度性的安排,也可透過政治主張或行動改變之。任一種社會變革(包含性別平等在內)都不是一夕間促成,而是在社會的各個層面與領域,以或大或小的政策或行動所累積起來。
解放「男褲女裙」的性別刻板印象 由性別的角度觀之,男學生著裙有助於鬆動大眾既存「男褲女裙」的性別刻板印象。雖然事後辜寬敏對此緩頰表示這是考量台海安全,幾年之後也表示「現在台灣已經能接受女性領導人」。讓學生們得以在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彼此溝通、討論,甚至是協商。我認為更具潛力的是:男學生穿裙更有機會破除社會對穿裙者的迷思,尤其是抱持著「穿裙者不足以治國」想法的台灣政壇。
兩所女中的集體行動,最終都成功影響了校方的管理決策,翻轉校園運作機制中的不平等關係。學生的穿著在各校也有著不同的規範,但與過往有別的是:年輕世代開始反思服儀規範的合宜性,並發起行動爭取自身穿著的主導權。
板中開放男生穿裙引迴響:建中8月起可穿便服入校,包括裙子 板中此次的改變可從校園民主與服裝性別化兩方面來看。以公共空間裡常見的男女圖示為例,女生的符號幾乎是穿著裙裝的。
鬆動彼此對性別與穿著的刻板印象,是通往性平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小步。」以不同求學階段的校園管理來說,國高中的決策機制多數時候仍是由教師與行政人員所把持住,也因此即使學生們能夠在公開場合集體行動表達對服裝規定的不滿,未必能保證促成改變。